黃浦區老城廂誕生了近代歷史上榜首所由國人自己興辦新式書院「正蒙書院」(後易名為梅溪書院)。在年月長河中,它創下一個上海教育史的「榜首」——榜首個實施男女同校,最早探索分科教學和班級授課,最早支援「五四」運動的小學……今日下午,隔著一個多世紀的時光,這所已更名為上海師範大學附屬黃浦梅溪小學的校園和一位「五四」時期的老友重逢。一本出書於1919年的《少年我國》第1卷第2期,跟著「百物進百校,百講證百年」中共一大紀念館百件文物藏品進課堂主題活動來到校園。
用中共一大紀念館文物宣教專員朱晉瑤的話說,這是一件特別有「少年感」的文物。雖然書頁輕輕泛黃,但封面上那方方正正的「少年我國」四個大字,仍舊寫滿了當年青年革命者的誌氣和勇氣。1900年,梁啟超寫下《少年我國說》,堅信我國少年中必有誌士,能使國家富足,雄立於地球。1919年7月1日,李大釗、王光祈等人在北京建議籌建「少年我國學會」,其主旨為「本科學的精力為社會的活動,以發明少年我國」。王光祈是音樂學家和社會學家,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熏陶,但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接受著新思想的影響。辛亥革命勝利後,王光祈立刻剪去了標誌滿清封建統治的辮子,前往德國留學。一路的艱辛崎嶇,最終使得他成為《少年我國》的靈魂人物。《少年我國》也成為五四時期中影響最大,人數最多,時間最長的青年社團,毛澤東,惲代英,鄧中夏等都曾參加過該學會。
「今日的少年不用再經歷炮火的糟蹋,但革命前輩們艱苦卓絕、百折不撓、上下求索的精力,值得每一個成長在這黃土大地的少年銘記和宏揚……前輩們手中的救國之筆,已然跨過時空,交到了你們手中。」朱晉瑤動情地對同學們說。一大紀念館文物保管員王歡歡出示的一張圖片,讓孩子們睜大了眼睛——館藏的一本「五四」時期的《學生潮》中,明晰記錄了當年梅溪小學師生參與抵製日貨的場景。
「榜首次那麼近距離地和文物面對面,很震懾。」三(3)班女孩徐悠然說。這個口齒伶俐的姑娘是校園榜首批校史講解員。如今,梅溪小校園史館被列入黃浦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徐悠然說,每逢在校史館內向來賓說起校園的榮耀歷史,自己就覺得特別榮幸。和她一樣,在興辦人張煥綸先生倡導的「和厚」校訓激勵下,越來越多的同學們加入了校園「和厚好少年」的評選之中。
有意思的是,在梅溪小學附近剛好有一條「黃浦少年路」,路名起源於上世紀初上海的幾名小學生建議組建的少年宣講團。宣講團以宣揚愛國思想、改良風俗、遍及文化知識為主旨,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上街宣講,宣講活動也曾得到了黨組織的領導。上一年,這條百米小路圍墻上,鋪展開一幅黃浦區中小學生的繪畫長卷。同學們用筆繪就了自己心中的紅色故事、黃浦故事、少先隊故事。
今日的活動現場,梅溪小學發布了該校在黃浦區委宣揚部支持下製作的全區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在線宣教讀本《梅香溪潺》,將勇於逐夢、不畏艱險的少年精力,一代代延續和傳承下去。
编辑:最新更新发布时间:2023-03-31 05:49